整體投訴雖呈下跌 個別行業問題惡化 預繳消費弊端未除 網購風險不容忽視

2017年1月25日 消費者委員會 整體投訴雖呈下跌 個別行業問題惡化 預繳消費弊端未除 網購風險不容忽視

消費者委員會於2016年共接獲25,098宗投訴,較2015年的27,378宗減少8%,當中服務及貨品分別佔55%及45%。

自2013年7月《商品說明(不良營商手法)(修訂)條例》正式生效,經過社會各界幾年來的努力,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,加上執法部門致力打擊不良營商手法,條例的效力得以逐步發揮。消委會接獲與商品說明條例相關的銷售手法投訴,在過去兩年,每年都下跌約3成。由2014年的6,265宗,大幅下跌至去年的3,075宗,有助扭轉整體投訴的升勢,連續兩年下跌。

然而回顧全年數據,雖然整體數字下跌,但涉及預繳式消費的投訴卻有上升趨勢,相關金額更大幅增加6成。個別行業例如健身及瑜珈中心涉及預繳式消費投訴升幅竟高達211%,情況嚴重。至於美容服務業的總投訴雖然下跌1成,然而涉及醫療美容的投訴卻急升近7成,問題涉及治療效果和銷售手法等多個不同範疇,需要政府從速應對;另外隨著網購日益盛行,問題亦逐步浮現,有必要深入檢討現行法例,全面保障消費者的網購權益。

根據消委會接獲的投訴個案,部分消費者是在威迫利誘下簽署合約,最終發現已購買的服務,遠超自己所需,甚至根本無法在正常情況下用完所有服務,或要借貸還款。消委會一直關注預繳式消費帶來的問題,去年4月更公開點名,嚴厲譴責加州健身以不良銷售手法經營。消委會當時亦提出須設立冷靜期以加強對消費者的保障。

至於消委會上月剛發表首份有關醫療美容的大型研究報告,揭示了本港無論在銷售手法,以至施行各種美容程序等環節都出現潛在風險。儘管當局剛提出針對醫療儀器的建議,為規管醫療美容踏出重要一步,然而若只加強規管醫療儀器,未能全面解決醫療美容存在的各種問題。消委會建議政府應以法例清晰定義「醫療美容」,並建立一套完整的牌照制度,引入冷靜期及申訴機制,避免再發生涉及醫療美容的悲劇。